股票十大杠杆公司
前言
美式青春校园片,一向以帅哥美女、青春洋溢、轻松喜剧、傻白甜恋爱为主要特征,这些年开始不痛不痒地触及一些种族性向的议题。总之就是哈哈哈看完之后很快会忘记的类型。但今天想为大家推荐的这部美式青春校园片真的很独特,拍摄于千禧年居然已经如此先锋!
PART
01
电影分享会
Movie sharing club
影片由萨拉·科诺辰执导,作为一位专攻纪录片领域的导演,分别在1973年和2002年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记录长片和最佳纪录短片。这次她转战剧情片领域,首次尝试以女性视角切入青少年世界的故事,便带来了如此细腻而富有张力的作品。
影片的灵感源于克诺汉本人的高中记忆,那是一个摇滚乐风靡、女性主义浪潮初现的170年代美国东海岸。
1999年,这部电影上映时,正值好莱坞青春片泛滥的时代,《美国派》式的粗俗闹剧和《我恨你的十件事》般的浪漫轻喜剧占据着影坛的主流,但《我想做的是》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影片最初命名为《The Hairy Bird》,后因发行商认为原片名过于冒犯而更改。这部电影将我们带回到1963年,讲述了一所女子寄宿学校的学生们为反对学校与男子学校合并而展开的抗争故事。
PART
02
电影分享会
Movie sharing club
影片开场,我们跟随主角——“问题少女”欧迪——进入高德女子中学这个世界。她因为被父母发现自己要与男朋友进行性尝试而被直接打包送到了这所位于郊区的全寄宿制女高。
她在这里格格不入:老师们极度死板,室友们叽叽喳喳吵个不停,风纪委员随时准备扣分,而她的男友则遥遥地困在喧闹的曼哈顿市区。
日子像一潭死水,直到一个意外,她误打误撞加入了一个名为DAR的小团体,DAR的灵魂人物薇瑞娜是个火爆脾气的小辣椒,她梦想创办一本名为《我》的独立杂志,记录女性的真实声音;
丁卡是那种天生丽质的富家女,幻想着闪耀好莱坞的银幕;毛毛则低调内敛,埋头苦读,只为发明一种能逆转衰老的“长寿药”;蒂翠饱受焦虑折磨,一犯病就狂吃零食止痛,她的目标是投身青少年心理研究,帮助像自己一样的女孩。
轮到欧迪分享梦想时,她毫不扭捏地扔出一句:“和男朋友上床!”这在她看来,是十六岁人生中最宏大的蓝图——从女孩蜕变为女人,拥抱爱情,踏上成人的阶梯。
薇瑞娜却毫不留情地戳破泡影:“爱人?那只是起点,不是终点!”在高德女校,每位女孩都接受顶尖教育,可十年后呢?多少人沦为贤妻良母的附属品,一结婚就烟消云散?薇瑞娜一眼看穿欧迪骨子里的领导潜质,怂恿她瞄准政坛大展拳脚。
在这个小窝里,姐妹们互相点亮梦想之火,提供无条件的后盾和鼓励。这样的友情,暖心到让人忍不住微笑——但青春哪有不闹腾的?尤其在女性主义如春芽般破土的时代,风暴来得迅猛而自然。
PART
03
电影分享会
Movie sharing club
转机——或者说炸弹——从学校董事会的一纸决定炸开:高德女中长期入不敷出,将与邻近的圣安伯男子高中合并!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在DAR内部撕开一道裂痕。
薇瑞娜是铁杆女权斗士,她预见合并后女孩们将沦为男生的花瓶:学习动力烟消云散,只剩打扮取悦的目光;偏爱男生的教师们也会倾斜资源,让男生独占风头。
反观蒂翠和丁卡,她们持乐观派:男女本该混杂相处,薇瑞娜的末日预言纯属杞人忧天。
看到这不得不感慨,这部上世纪末的影片拍的内容,我们当今这个社会还在争论不休甚至愈演愈烈。
为守护女校的独立,薇瑞娜拉上毛毛,策划了一连串“破坏行动”针对两校交流日。这段绝对是全片喜剧高光:一群十几岁少女的“阴谋”,天真得像儿戏,却善良得发光,幽默得叫人捧腹。
交流日果然乱成一锅粥,男校男生暴露本性——粗鲁、油腻、没教养。可惜,即便如此,他们仍是“有前途的投资对象”。女校长拼尽全力游说董事会,却徒劳无功;薇瑞娜愤而转学离去。
关键时刻,欧迪拾起薇瑞娜的火炬。她不再是那个只想“做i”的少女,而是觉醒的斗士:她发起全校民主投票,决定学校的命运。在这场风波中,她领悟到女性抗争的真谛——不发声,就永无回音;不站出,就永被忽略。
她想起薇瑞娜的鼓励,站上讲台,声音稳如磐石,感染力如野火燎原,为姐妹们铺开一条前路:属于女孩们的、自主选择的道路!
结局如何?大家可以去电影见证。但说实话,结局不过是点缀,真正闪耀的,是那段通往终点的辩论、苏醒与不屈——青春最华丽的战利品。
《我想做的是》1999
导演: 萨拉·科诺辰编剧: 萨拉·科诺辰
主演: 克尔斯滕·邓斯特 / 盖比·霍夫曼
豆瓣8.4IMDb6.6
嗯!正确的观影方法 ↓↓↓↓↓↓↓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点个“赞”吧!!!
51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